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迅哥儿给人的印象是犀利和冷峻,但是他的内心永远是火热的。

饰演迅哥儿,如果把他演成一个像是木刻画里的人像那样的,刻板的人物,那就是彻底的失败。

是剧组以及演员的彻底的失败。

迟余和张永辛反复交流,从大量的文字材料中去寻找真实的鲁迅。

天真、幽默、温暖和美好,这些词在迅哥儿身上,虽少但有。

他有些文字的视角,能够看出来,完全是儿童的视角,是足够的干净的纯洁,一眼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迟余和张永辛的共同认可的创作理念,是希望把鲁迅幽默、温暖和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希望加上幽默和热情,而不是一味地冷峻。

张永辛告诉迟余说:“我们平时对人物形成的印象很多都是概念性的,要把这些概念打碎,让人物鲜活起来,有温度。”

“无论观众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在看到这部剧的时候,不会觉得和剧中的时代和人物有隔阂,人物是可亲可近,可以了解到的。”

后来迟余了解到,张永辛导演是迅哥儿的粉丝,所以就想把有限的资源,融合给迅哥儿,希望能场场高能。

比如他的开编辑会的时候,虽然永远看起来是孤立于群体之外,或坐在旁边单独吃东西,但也会有笑容,会偶尔开句玩笑的话,不多,却都体现在镜头里。

说话间,是迅哥儿兄弟二人,与仲甫先生、守常先生,以及蔡公、金心异在补树书屋相聚的一场戏。

一进来,几人就看这看那。

一来,这确实是个老建筑。

二来,这里面有不少东西,是迅哥儿的作品,雕塑、画像、版画等,尤其是汉画像砖及版画艺术的复刻品、拓印纸本。

“豫才,这建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饰演仲甫先生的于何伟背着手说道。

这场戏的实际发生时间是冬季,所以众人就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穿着棉袍。

这屋里,金心异是与迅哥儿最熟悉的,两人算是同学。

他说道:“这绍兴会馆啊,建于道光六年,原名山阴会稽两邑公馆,主要是招待山阴和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算起来也近一百年了吧。”

“历经沧桑呀。”

于何伟道:“比这房子更沧桑的,是这些古碑文,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呀。”

《觉醒年代》因为是历史剧,而且是民国那会儿,为了追求一种文化质感,所以角色人物说话的时候,就会带着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

甚至经常的引经据典。

就比如这句“发思古之幽情”,出自汉代班固的《西都赋》。

原句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钻石佛经,抄写古碑,是豫才现在的常态呀。”金心异说。

“唉,我听说这屋子,好像还吊死过一个女人。”于何伟指着房梁问。

这句话,在《呐喊》自序中也有描述: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里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

这话,正好应了金心异的说辞。

“没有,那是在门外。”

迅哥儿的弟弟,饰演周星杓的卢义说道:“所以这屋子没人敢住,只有我兄长敢。”

这就是迅哥儿。

行事永远的不拘一格,拧巴,却也不忌什么鬼神。

“那豫才兄,你住在这儿不压抑吗?”于何伟问。

“压抑的,又岂止我这一间补树书屋呢?”

迟余轻笑一下,随即沉静下来:“书屋之外,那些腐臭之息更是不堪。”

随后便说了,这些年的时局。

民国这段时间,从1911年,到现在的1918年,虽然只是过了短短的七年而已,但是时局动乱不堪,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

一个个人物、事件,着急地钻进历史课本,然后留下几句话,一个名字,便又退场。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其他人,便都坐了下来。

他们,也是这时局里的人物,也许只是稍稍地搅动风云,也许能做一些大事,也许,只是击起一片涟漪。

他们雄心勃勃,却也知道,可能现在剩下的,就只有雄心勃勃了。

能做成什么样的大事,他们看不到,只是心中有一个念想,一个信念。

饰演守常先生的张童端端坐着,面露沉思。

金心异相对随意,他跟迅哥儿是好友,虽然后来又交恶,断绝了关系。

于何伟更是随意,坐在迟余对面,吃着零嘴。

迟余吸一口烟,整张脸的烟雾中:“看来看去,就觉得这社会啊,烂透了,根本无药可救。”

“豫才兄,小弟以为,上天既然创造了人,就应该给他们一条活路。药还是有的,只不过需要有人去找才行。”张童声音温和地说道。

“药在何处?寻药之人又是谁?”迟余僵硬地反问。

“我!我们!”

于何伟伸手划拉着,郑重说道:“这药呢,就是豫才兄你的大作呀。”

迟余稍稍沉默,随后说道:“《新青年》,我看了。”

说着,一根烟抽完了,起身来到水壶那边,拎起水壶,拿烧煤的钳子捅了捅,评价道:“温暾水,不够劲。”

张童和于何伟对视一眼。

一针见血!

于何伟说道:“请豫才兄赐教。”

迟余捅着煤,吹了一下起在脸上的煤灰,道:“其一,你们倡导白话文,自己却用文言文和半文言文写作,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些,是他和导演商量后,增加的一些可以让人物活起来的小动作。

确实很真实。

“迟余现在完全就是迅哥儿了,动作,说话,闭上眼,仿佛他就是迅哥儿一样。”监视器后,张永新低声感慨一句。

在旁边,来探戏的苏艾菲,脸上是自豪。

她发现,镜头里面的迟余,甚至让她感觉到陌生,陌生到,有些疑惑,这个人,还是迟余吗?

她随后吩咐助理方圆:“你去看看,我买的西瓜有没有到,跟管剧组的说一声,就说是迟余请大家吃的。”

“好。”方圆蹑手蹑脚地走了。

镜头里,补树书屋。

迟余继续说道:“其二,提倡和普及白话文,根本是要有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以为,用白话文写小说,是普及白话文最好的形式。而恰恰,你们没有这方面的作品。”

众人听着,或皱眉,或沉思,或若有所思。

现在的《新青年》,像《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贞操问题》《人的文学》《体育之研究》等,基本上是一些“论文式”的文章。

论文嘛,看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小说,自从诞生以来,虽然地位不高,比如《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以及《金瓶》,还有那些话剧等,往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很广。

要启蒙,那就要让更大多数的人,去阅读,去理解。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你们口口声声要讨伐孔教三纲,但讲的全是些大道理,认识也不深刻,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是根本不可能触及到人们的灵魂!”

这也是目前《新青年》的问题,口号喊的响,却还只是口号。

没有深入人心的形象,无法从根本上,触发大众的情绪。

就比如后来的《白毛女》,正是因为完美地塑造了白毛女、杨白劳和黄世仁等形象,才让更多的群众,真正地切身体会旧社会的迫害……

“豫才,受教。”

迟余话说到这里,于何伟站了起来,一脸诚恳地弯腰:“刚刚一番话,入木三分,句句切中《新青年》的要害。”

其他人,张童和金心异点头,显然他们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只是这几个人,都是研究型人才,写论文厉害,但是对于小说创作,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且这个时候,确实会写小说的,没有几个。

他们找上迅哥儿,大概也是因为,早些年,他译过两册《域外小说集》,以及还用文言文写过小说《怀旧》。

“既然已经查明了病因,那就赶紧动手术吧。莫再作壁上观了,莫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大刀阔斧吧,豫才!”于何伟马上说道。

迟余觉得自己大概刚刚的分析,给自己挖了个坑。

有些沉默,放下煤钳,坐上水壶,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我试试。”

“好!”

金心异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就等你这句话呢!豫才,你只要一出手,绝对是一面旗帜!”

张童也是激动地站了起来:“豫才兄,相见恨晚。”

“哈哈哈!豫才!”

于何伟走过来,给了迟余一个拥抱:“不虚此行,静候佳音!那我们走了。”

说完,三人就往外走。


页面连接:http://www.781716.com/news_0_h9ww9/6h26k66y.html

宝书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叔叔小说第一版主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